藏品故事 | 在中国动漫博物馆寻找孙悟空
发布时间:2024/07/17 来源:中国动漫博物馆 浏览:1412

86版西游记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其中不少故事的取景地便在杭州。比如猪八戒的洞府“云栈洞”的取景地就在杭州灵隐寺飞来峰“玉乳洞”。在玉乳洞不远的飞来峰龙泓洞口,便有一组宋元时期的取经故事组雕。组雕最西边的僧人便刻有“玄奘法师”的字样。在唐玄奘后方,还有几个人物和马的造像,不少游客误以为这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便翘首寻找“孙大圣”身影。事实上,拥有孙大圣形象的取经队伍要到元代之后才逐渐成型,在飞来峰可找不到孙大圣。

图片1.png

在杭州哪里能找到孙大圣呢?那们就要来到杭州白马湖畔的中国动漫博物馆了。在这里,不仅能找到形形色色的孙悟空形象,还能见证印象中孙悟空动画形象的诞生与演变。


最早的孙悟空动画形象

孙悟空最早的动画形象来自1941年的《铁扇公主》。上世纪40年代,中国挣扎在内忧外患的国际局势中,与此同时《白雪公主》等经典外国动画电影正席卷中国市场,身为中国动画开拓者的万氏兄弟深受震撼。在这样的背景下,万氏兄弟于1941年创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图片2.jpg

《铁扇公主》里的孙悟空

摄于中国动漫博物馆“动漫你的回忆”展厅

由于吸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动画制作经验,因此片中的孙悟空形象具有“卡通化”的动物特征。造型设计上,孙悟空身形消瘦、四肢细长,肢体线条圆滑,拥有“三头身”的身体比例,夸张的圆眼睛,手上戴着“白手套”,是不是有点“米老鼠”的影子?在动作设计上模仿猴子,常缩手半蹲,再配上京剧武生的服饰,身穿紧身束口衣裤,头戴软罗帽,脚穿大头官靴,使得形象整体简单灵活,更加具备“猴子”的神韵。这个形象是不是和你印象里的孙大圣差的有点远?别急,你印象里的孙大圣马上就来。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经典造型

建国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秉承着“探民族风格之路”的信念,将中国动画作品中注入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之后由此产生了名震世界的“中国学派”。

此时,以万氏兄弟为首的新中国的动画人们不再从国外动画中寻求灵感,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作为基础,在1961–1964年中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长片《大闹天宫》。其中便诞生了最经典的孙悟空形象。

图片3.jpg

影片中的孙悟空形象来源于张光宇先生在《西游漫记》中的设计灵感,综合了美影厂一众名家大师的意见和建议,由当时还是年轻一辈动画人的严定宪老师担纲完成了最终的设计定稿。面部设计上充分利用京剧猴戏脸谱元素,以白色为底,辅以红色桃形装饰,面部整体真实且具有神韵。服装设计上以“五正色”作为主色调,鲜艳浓郁且具有中式美学。大圣主要形象采用了原著中的虎皮短裙,把红色紧身裤与黑色官靴的搭配显得利落又干练,其中虎皮裙、僧衣和官靴的搭配平衡了角色的灵性与野性。身体造型摆脱《铁扇公主》中的卡通米老鼠特征,更加写实地呈现出肩宽腰细、四肢修长、身形挺拔的少年英雄形象。

大闹天宫中孙大圣的形象无论是面部轮廓、颜色搭配、服饰设计还是打斗动作都展示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使得之后许多孙悟空形象都是从这一经典的设计中衍生而来。

孙悟空形象的演变

除了这两位经典孙大圣形象,中国动漫博物馆还有其他有意思的孙悟空。比如分别于1981年和1985年摄制完成的《人参果》和《金猴降妖》基本沿用了《大闹天宫》中京剧脸谱式的孙悟空形象,但人物塑造上与《大闹天宫》有着些许差别。

图片4.png

《人参果》这个故事中,孙悟空的形象被塑造得生动而鲜明。他既展现了机智、勇敢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特点,也暴露了冲动、任性的缺点。这种多维度的性格塑造,使得孙悟空性格的更为立体全面。而在《金猴降妖》中,孙悟空开始由英雄形象向人的形象转化,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和丰富。他不仅有对师父的忠诚和对师弟的关爱,还有对妖怪的愤怒和对正义的坚持。在其被唐僧逐走的情节中,塑造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血肉英雄”。

图片5.jpg

《金猴降妖》海报

摄于中国动漫博物馆“动漫你的回忆”展厅

1999年上映的《宝莲灯》孙悟空的形象设计更有意思。造型上把孙悟空京剧式脸部的白底红心绿眉改成了粉底紫心褐眉。但身份设定上这时的孙悟空已不再是斗天战地的齐天大圣,也不是取经路上那个勇敢无畏的孙行者,而是成佛多年的斗战胜佛。他在电影中以一个智者、导师的形象出现。这种设计不仅符合《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最终成佛的情节,也反映了动画团队对孙悟空这一经典角色的重新解读和塑造。其次,孙悟空在电影中展现出了更多的情感和人性。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打斗的猴子,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情感、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的角色。例如,孙悟空被主角沉香的执着和孝心所感动,主动帮助他锻造神斧,指点他救母的方法。这种情感化的塑造让观众更容易与孙悟空产生共鸣,也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图片6.jpg

《宝莲灯》剧照
摄于中国动漫博物馆“动漫你的回忆”展厅

而同年央视版系列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不再是旧有的戏剧脸谱式,而是被设计成一个翩翩少年的样子,猴子的特征基本淡化,例如棕色头发,肉色的皮肤,正常人类的肤色、五官以及身高,孙悟空的人形动画形象基本就此定型。

图片7.png

此后孙悟空的动画形象在各种荧幕上屡见不鲜,但终究跳不开之前的窠臼。直到2015年上映的《大圣归来》横空出世,片中孙悟空的形象设计更多受到现代影视作品的审美影响,他战斗时身着华丽的铠甲,手持金箍棒,整体造型既展现了其作为“齐天大圣”的威武霸气,落魄时又透露出一种孤独与沧桑。这种设计不仅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力量感又富有深度的角色形象。他一方面展现出勇敢、机智、不屈不挠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内心的挣扎、困惑和迷茫。这种性格的塑造使得孙悟空更加真实、立体。图片8.jpg

《大圣归来》雕塑
摄于中国动漫博物馆广

事实上孙大圣这一形象作为中国动画史中最具代表性动画角色之一,只是中国动画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杭州各色动漫产业开始衍生出一大批优秀成果,想必如中国国际动漫节吉祥物金猴乐乐一般,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化形象会腾飞于杭州这座新兴的“动漫之都”。

图片9.jpg

立于中国动漫博物馆馆标上方的金猴
由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设计
亦是中国国际动漫节的标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