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扶持青年动漫人才成长,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中国动漫博物馆授予王世勇、王栋梁、王善扬、邢原源、刘书亮、李豪凌、何剑伟、张圣晏、张耀、雷涛(按姓氏笔画数排序,排名不分先后)等10人“2024第四届中国青年动漫家”荣誉称号。
接下来,云小漫将引领您踏入第四届中国青年动漫家的心灵殿堂,穿越缤纷的动漫世界,直击他们内心的炽热与纯粹。这是一场关于梦想与热爱的壮丽巡礼,每一篇章都闪耀着不懈追求的光芒。让我们共同见证,这股由心而发的力量,如何照亮动漫的星空,启迪无限可能。
2024第四届中国青年动漫家
刘书亮

刘书亮,笔名野草,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动画艺术学学科负责人,动画学术趴创始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动画美学、独立与实验动画,以及虚拟数字人、AIGC、元宇宙等数字艺术前沿。
代表作:《“中国动画学派”的概念考源、早期传播与当代延展》(《现代传播》2023(6))、《论AI绘画对文化创意领域的影响》(《当代动画》2023(2))、What is Backstage Illusion(ASIFA Academic Magazine,2023(1))。
上榜2024第四届中国青年动漫家成长计划。
和领域内的许多人不同,刘书亮并不是一位纯粹的动画专业科班出身的从业者。在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专业的研究生之前,刘书亮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工科专业。至于跨专业考研的最初动力,现在回想起来,刘书亮表示原因无他,惟喜欢尔。
从一个普通的动画爱好者变成一个做动画研究的人,刘书亮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心态不一样了,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观看动画作品,会牺牲很多作为普通观众的乐趣,但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专业层面的灵感和思考。另外就是那几年刘书亮在动画作品的偏好上也变化特别大,那些主流动画、商业化比较成熟的作品固然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后来刘书亮才发现对他特别有吸引力的反而是独立动画和实验动画。这些作品的创新性、独特性对他从事学术研究更有帮助,似乎能通过它们思考更多东西。
在求学的过程中,刘书亮逐渐意识到动画学术体系里还存在着许多理论空白,还有很多“隐秘”的角落。一方面,创作者和好作品都在行业里不断涌现,让这个行业的实践领域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而与之相对的却是动画理论体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刘书亮觉得动画学术研究比创作更需要自己。
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在于以新的视角重新理解和反思这个世界,但这样一个过程的价值很难直接套用其他的标准。很多人希望学术研究的知识能以简单地传授某种立竿见影的技巧,或快捷的方法,让学习知识的人能像一夜之间掌握了一件工具那样,学会了直接用,但像刘书亮这样做基础研究的人并没有这样的目标,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大家对学术研究很容易出现的误解。基础研究想触及的是更深的层面,是尝试去激发大家对动画艺术本质的新认识,所以刘书亮认为学术的最关键工作是质疑。当一个人的思维框架因这种新的理解而重构,甚至推倒重来时,创作会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才是他想做的事情。这种研究路径虽然不直接追求即时的商业效益或迅速转化,但他相信它有足够的价值。
2013年刘书亮着手创办“动画学术趴”。起初,“动画学术趴”只是他建的一个QQ群,大家在群里讨论一些和动画有关的问题。2014年升级为公众号,后来业务线逐渐拓展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虽然刘书亮冠之以“学术”之名,但他希望它的首要属性是行业媒体,他对它的目标定位是“动画行业的守望者与风向标”。作为行业的“守望者”,他们秉持着冷静旁观的态度,致力于深度分析动画这个领域,保持独立思考,希望为用户们提供严谨的内容和专业的视角;而作为“风向标”,他们想要激发和促进观点的碰撞和公共讨论,为这个行业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和灵感。
这几年,刘书亮开始聚焦于虚拟数字人、人工智能、元宇宙这些新的前沿领域。这些领域和动画研究的关系都非常密切,他觉得思考这些前沿议题能让做研究的人更好地反思和回应这个时代。他相信,作为动画学术界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使命去捕捉并解析这些新技术、新文化、新趋势背后的深层意义,讨论它们正在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刘书亮发现好像他最享受的事情是,一边思考和回答已经存在的问题,一边再提出更多新问题。因为动画和整个数字艺术领域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充满问题意识的领域,这是一个新兴的、年轻的学科领域,所以有大量的理论空白,或者说有很多还没有被思考过的问题。目前在做动画研究的人并不多,他很期待有更多认真的、真诚的、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加入这个行列当中,和他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他相信会找到宝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