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剪纸动画,作为中国动画领域独树一帜的类型,凝聚了无数中国动画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堪称中华动画艺术的瑰宝。每一部拉毛剪纸动画作品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乃至世界动画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11月16日下午,青春动漫中国行“拉毛剪纸动画——小动物的绒毛‘剪’出来了”活动在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4楼动漫教室举办。活动邀请第三届中国青年动漫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动漫专委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水墨动画制片、水墨剪纸制作和拉毛剪纸动画制片传统工艺传承人赵贵胜,带领孩子们体验纸张上的动物毛绒感,深刻感受视觉与触觉交织下的纹理之美。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动物的绒毛是可以‘剪’出来的吗?”赵贵胜老师以拉毛剪纸动画的历史和发展引入,慢慢打开孩子们心中对动画的好奇之“门”。
赵贵胜老师介绍,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拉毛剪纸动画《猴子捞月》,为表现出栩栩如生的猴子形象,美术设计师阿达改进水墨剪纸动画工艺,采用“拉毛”的制作手段,为观众展现了一只只毛茸茸又憨态可掬的小猴子。“观众们第一次见识到动画片里动物绒毛原来还可以‘剪’出来,很是惊讶!”赵贵胜老师娓娓道来。小朋友们呼声一片,一场互动式的动画创作之旅就此开启……
一张桌子、一把剪刀、一方棉纸、一双巧手……活动现场,赵贵胜老师引导孩子们创作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孩子们边观察边操作。
从造型设计、结构分解到调色、上色,孩子们大胆尝试,思维在纸笔中“跳动”。经过老师耐心地指导,小朋友们在纸张湿润的状态下将纸的边缘拉出纤维,产生毛茸质感,画上的动画角色瞬间“活”了起来。
“老师,小刺猬的绒毛真的‘剪’出来了!”小朋友们兴奋地向赵贵胜老师展示着自己的创作成果,还时不时彼此“炫耀”。
赵贵胜老师细心点评每幅作品,赞扬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创作力。赵贵胜老师的专业点评更是让孩子们收获颇丰,他们纷纷表示,自己不仅学到了拉毛剪纸动画的制作技巧,还懂得了一些调色方法,更激发了对动画创作的热情。
动画是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更丰富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对美与丑的感受、对善与恶的判断,动画人物乐观、勇敢、团结等积极的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此次“拉毛剪纸动画——小动物的绒毛‘剪’出来了”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对拉毛剪纸动画的历史由来、现代发展与制作工艺有了深刻了解,还让他们在动画中收获了惊喜与快乐。
青春动漫中国行”作为2024第四届中国青年动漫家成长计划的重要板块,将陆续组织中国青年动漫家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开展动漫创作、科普、体验等形式新颖多样的活动,培养孩子们对动画的兴趣,提高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请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