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何以跨界焕新
发布时间:2023/12/19 来源:杭州动漫博物馆 浏览: 984

新时代,如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路径,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日前,在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举办的“匠心守艺·跨界焕新——非遗传承保护新实践学术论坛”上,行业专家济济一堂,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围绕这一命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如何让非遗重焕生机的破题思路。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非遗的诞生与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手工业生产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结。如今,随着工业文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衰退,非遗的传承保护随之陷入困局,而其破局新生的关键就在于重新建立与现代生活的联结,通过与各行各业进行跨界融合,开拓出一片新的立足之基。

 

非遗跨界创新的前提是守正,也就是坚守非遗的文化内核。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见证,非遗的文化内核不仅是身传口授、代代相承的手法技艺,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超越时代的宝藏。“立德才能守艺。”在本次论坛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提出,“要先学会踏踏实实好好做人,才能学好手艺。” 汪天稳大师12岁起拜师学艺,60年来始终如一,坚持传承发扬皮影艺术。他要求徒弟从苦练基本功入手,从第一道工序开始慢慢继承、循序渐进,直至学成选皮、过稿、镂刻、敷彩、缀结等24道工序,在日复一日的基本功锤炼中养成守艺的匠心。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非常尊重。”汪氏皮影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党飞华表示,“保留传承下来的画稿和纹样设计方式,保证传统文化的基因不被篡改,是我们进行跨界创新时候的底线。以此为内核,进行形式上的创新,这是我们的基本理念。”

非遗跨界创新的方向是需求,也就是根据市场找准创新点。非遗经不起海阔天空、随心所欲的折腾,一次次劳而无功、缺乏市场回应的所谓“创新”只会让非遗耗尽最后一丝元气。只有真正顺应市场需求的创新,才能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并进而引导形成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阵地。自然造物联合创始人、内容总监仲文认为,非遗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不是刚需,要对非遗进行大范围推广,就要把非刚需转化为刚需,进行改革和破圈。因此,要了解市场需求,结合需求开发非遗主题产品。但同时又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而是要留住非遗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借助科技手段和设备创新形式,做出好的产品来引导市场。

 

自然造物联合创始人、内容总监仲文

 

杭州莫叽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德将结合公司近年开发良渚系列盲盒手办、浙江非遗制茶盲盒茶的成功经历,谈了自己的观点:“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不仅是潮玩和手办,非遗主题的文创他们也很喜欢,但前提是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展现,同时还要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他表示,“非遗产品只要把它展现得更具有生命力,在商业化上也有很大前途。”

 

杭州莫叽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德将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西南民族大学皮影艺术研发中心负责人周舟认为,非遗传承不能忘了校园这个重要的阵地。高校能提供各类普通人难以接触的资源,更容易取得突破。与博物馆里静态的皮影和资料相比,还在表演和创新的皮影艺术才是活态传承。高校学生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高校要做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走进非遗,甚至最后帮助学生利用非遗创业,推动非遗活化。”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西南民族大学皮影艺术研发中心负责人周舟

 

非遗跨界创新的手段是融合,也就是借助新时代的优势领域不断拓展外延、焕发新生。其中,非遗与动漫、游戏等面向年轻群体为主的领域在艺术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融合,借助后者的力量将非遗推广到年轻群体中,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融合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剪纸动画和皮影动画,可以说是非遗与动画跨界融合的典型范例,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我国剪纸动画由来已久,据自媒体“空藏动漫资料馆”主笔兼“身为动画人”口述历史项目主持、中国动漫博物馆第二届青年动漫家傅广超介绍,早在1958年,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就诞生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童年回忆《葫芦兄弟》也是经典的剪纸动画片。但后来,人们认为剪纸动画已经失去市场竞争力,没有更多发展的可能了,剪纸动画也随之进入了很长时间的停滞。在与美影厂老前辈的接触交流中,傅广超发现,其实他们的观念非常开放包容,并不过分执着于剪纸材质或传统工艺本身,而是希望剪纸动画的历史经验和经典美学能够在新时代被激活。

 

自媒体“空藏动漫资料馆”主笔 兼“身为动画人”口述历史项目主持、 中国动漫博物馆第二届青年动漫家傅广超

 

杭州本土动画企业——蒸汽工场在新时代做出了勇敢的尝试,将剪纸艺术和定格动画立体空间的架构结合起来,用现代的故事语言去讲述。蒸汽工场总经理成伟芳提出,“非遗的传承保护,之所以提倡跨界融合,是因为希望能吸引年轻人关注非遗,爱上非遗。而这就需要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去讲故事。”蒸汽工场创作的立体剪纸定格动画实验短片《玫瑰公寓》让年轻人眼前一亮,发布在B站的当天晚上就被推上了首页,连续三天霸榜前三。

 

蒸汽工场总经理成伟芳

 

西安影画数字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动画导演王裕民从7年前开始专注创作皮影动画。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皮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集雕刻、绘画、戏曲表演于一身。为了把皮影的特质更好地融入到动画创作中去,他们走访了北京皮影、汪氏皮影、唐山皮影等各省皮影流派,与非遗传承人们深入交流,深度研究皮影艺术。王裕民团队创作的皮影动画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2020年荣获TBS亚洲数码大赛中国区银奖,2021年入选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这让王裕民更加坚信做非遗皮影动画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他希望皮影动画能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西安影画数字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动画导演王裕民

 

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中国动漫博物馆第三届青年动漫家宋磊总结道:“非遗本身的推广很难,如果和其他形式结合,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动漫,就会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他提到,可以用非遗的手段拍摄动漫,用动漫的语言来讲非遗故事,还可以建立动漫与非遗结合的体验空间。

 

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中国动漫博物馆第三届青年动漫家宋磊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授、副院长宣学君提出:“在数字化浪潮下,未来生活呈现了游戏化的趋势,广告、教育、公益、管理等非游戏领域都有引入游戏设计元素和游戏机制的成功案例。”他表示:“非遗传承游戏化或做成游戏也是比较好的路径,容易让大家接受,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 教授、副院长宣学君

 

除了与动漫、游戏进行结合,与文旅、文创、时尚等行业进行跨界融合也是让古老的非遗重回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的较好方式。“非遗之所以叫‘非遗’,是因为它已脱离原来的生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像汉服一样融入现代生活。”这是“00后”非遗传承人、汪氏皮影艺术馆主理人党飞华的美好愿景。一直以来,汪氏皮影都在思考,如何让非遗“出圈”,并不断在尝试:开办皮影文化主题酒店、策划现代风格皮影演出、与博物馆联动设计皮影文创礼盒、与爱马仕等时尚品牌合作……党飞华致力于在年轻受众中推广皮影艺术。“我们正在推进皮影与手表品牌的合作,在很多人来看,这极具反差感。但我们想表达的是,非遗并没有那么多束缚,可以和当今生活很好地融合。”

 

汪氏皮影第五代非遗传承人、 汪氏皮影艺术馆主理人党飞华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中国动漫博物馆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今年6月,中国动漫博物馆策划举办了“琢光·向阳”动画皮影美学艺术展,这场持续108天的展览,概览式梳理我国皮影艺术发展史,向观众讲述“一张兽皮、一根丝线、一盏明灯”的独特艺术魅力。展览接待观众20.8万人次,配套推出87节动画皮影研学课程和12场动画皮影美学光影秀,深受各界欢迎。央视文艺频道、德语频道等各级各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琢光·向阳”动画皮影美学艺术展

 

光影秀每次预约开放,观影名额都在半小时内被一抢而空。《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经典皮影戏剧目,带观众们领略皮影戏的魅力;现场小朋友们还来到幕布后操作起影偶,过了一把演皮影戏的瘾。动画皮影美学研学体验系列课程包括皮影绘制、上色、表演、定格动画制作等内容,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非遗皮影。通过展览、光影秀与课程等多种形式,动博馆在下一代心中播撒非遗传承保护的火种。

 

动画皮影美学光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