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史中的吐槽大会——速览“有限动画”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5/01/04 来源:杭州动漫博物馆 浏览: 1182

引 言

 

随着动画专业知识的不断普及,“有限动画”这个术语也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知,但对它的定义就有些五花八门了:有人认为有限动画就是通过简化动作设计来降低制作成本与时间的方式,有人认为有限动画就是“一拍三、每秒8帧”的拍摄方法,有人认为有限动画就是电视动画的别称,有人认为有限动画就是日本式的动画风格……

从动画史的角度看,有限动画的“人生经历”可谓是“跌宕起伏”“槽点多多”“不吐不快”,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带领大家快速浏览动画史中那些相关的“槽点”,直观感受有限动画的前世今生。至于定义,看完了再说。反正,主打一个求同存异呗。


槽点一:赌上身家性命做动画片,这谁定的规矩,还让不让后人活了?

1937年,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推出了他的首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这部伴随着质疑声问世的作品,集中运用了转描机、多平面摄影、同步录音、彩色胶片、颜色柔化等当时的新潮技术,前后雇佣了将近1000名艺术家,预算飙升6倍达到近170万美元,一度逼得迪士尼不得不靠抵押房产来保证制作顺利进行。这场 “赌博”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该片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票房冠军,迪士尼本人也因其创举而荣获了奥斯卡的特别奖杯:一座大金人加七座小金人。

 01 国产多层动画摄影机,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JPG

国产多平面动画摄影机,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

《白雪公主》为以后所有的动画长片定下了一道高入云霄的标准线,但也为同时代以及后来的动画人们带来一连串的困惑:如果每一部高水准动画长片的制作都需要一场押上身家性命的豪赌,那谁又能保证次次都赌赢呢?动画除了作为“画出来的电影”在“逼近真实”这个方向上投入血本之外,还能不能找到别的发展维度,轻松愉快地承载一些别的东西?

07  《白雪公主》背景原稿,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jpg

1937年迪士尼公司《白雪公主》背景原画

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

 

槽点二:天天按照“12条黄金法则”画画,黄金圣斗士也受不了,能不能换换口味?

 《白雪公主》的成功让华特·迪士尼在追求动画写实风格的道路上一骑绝尘,他试图通过自然流畅的动作设计与叙事性的表演引发观众情绪反应,总结出被后人称为“12条黄金法则”的一系列动画创作原则。但此时另一批艺术家则厌倦了现实主义的动画创作,他们试图让动画打破对现实生活的复制与模仿,尝试采用更直接的方法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

1944年《怎样打高尔夫球》原稿翻印赛璐珞.jpg

1944年迪士尼公司《怎样打高尔夫球》迪士尼认证的原稿翻印赛璐珞

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

1942年,华纳公司的动画师查克·琼斯(Chuk Jones)制作了动画短片《皮门托大学的多佛男孩》,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有限动画。琼斯热衷于极简化、风格化的角色造型,使用大量的棱角和线条来代替迪士尼式圆柔的设计风格;他创造的角色往往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经常试图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冲着镜头外的观众说话;他经常无视动画角色长时间静止不动,也毫不在意角色在短短的一两帧间迅速改变姿势,甚至会把各种动作轨迹杂糅在一起。 

1943年,美国联合制作公司(UPA)成立。创始人之一的约翰·哈伯利(John Hubley)曾提到查克·琼斯的作品对UPA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UPA凭借《杰拉德·麦克波音波音》等一系列以极简主义设计与风格化颜色为标志的动画短片,逐渐成为评论与观众的宠儿,深深影响了全世界动画人,被视为有限动画的发源地。值得一提的是,当哈伯利的作品在南斯拉夫(今克罗地亚)上映后,大批当地动画师纷纷效仿,催生了著名的萨格勒布动画学派。

1951年《杰拉德·麦克波音波音》.jpeg

 1951年UPA《杰拉德·麦克波音波音》剧照,来自《世界动画史》

《巴尔扎塔教授》,动画截图.jpeg

1967年萨格勒布电影公司《巴尔扎塔教授》截图

槽点三:电视呼唤廉价动画,艺术先锋成了压榨成本小能手?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受到影院动画价格猛跌、电视廉价动画节目兴起的双重作用,动画的制作预算被不断压低。这时,人们欣喜地注意到有限动画对降低成本有“奇效”。

1950年8月1日,洛杉矶KNBH电视网首播了史上第一部专门针对电视平台制作的动画《十字军兔子》。有人说这部作品简单到甚至不能被称为动画而应该叫会动的分镜头剧本,因为它平均每4秒才有一次动作,常常用一张静态画面、靠镜头运动加旁白的方式来进行叙事。但无论人们怎么评价,这部每集5分钟的动画一共制作了195集,并被反复重播,甚至后来又被重新发掘制作了250集的彩色版。

 《十字军兔子》.png

 1950年《十字军兔子》剧照,来自网络资料

1957年,曾执导过著名的“猫和老鼠”系列的约瑟夫·巴贝拉(Joseph Barbera)与威廉·汉纳(William Hanna)成立了主宰美国电视动画界数十年之久的汉纳-巴贝拉制作公司。他们借鉴了UPA的有限动画制作方式,将制作预算压缩到与《猫和老鼠》时期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的程度。同时他们也舍弃了UPA桀骜的艺术家风格,反而凭借讨好观众的剧本、鲜明的角色和朗朗上口的主题曲让每部作品都带上泡泡糖式的多样化口味与新鲜感。1960年,汉纳-巴贝拉公司出品了《摩登原始人》,这是史上第一部动画情景喜剧,也是美国第一部在黄金时段而非儿童节目时段成功播出的动画。

03 《摩登原始人》动画赛璐璐,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png

1960年汉纳-巴贝拉公司《摩登原始人》赛璐珞

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

1963年,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父”的手冢治虫将他自己创作的漫画《铁臂阿童木》改编成同名电视动画片后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成为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该片在制作过程中将有限动画在节约成本方面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比如:拍摄模式减为“一拍三”(即从每秒24张原画减为8张),甚至很多时候远远少于8张;每集都会反复使用素材库里的画面以减少新画面的制作;大量使用中近景的短镜头切换,避免大场景背景的绘制量;把流畅的完整动作分割为数个片段,用漫画的表现手法取代对动作真实度的要求;只在“观众应该注意到的部分”呈现动态,其他部分用静止画面代替等。

通过这些手段,他成功的把每集的制作预算降至不到日本老牌动画公司东映的五十分之一,同年9月《铁臂阿童木》在美国播放,迅速风靡全球,后来又成了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部国外系列动画片。

 04 《铁臂阿童木》动画赛璐璐,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png

1963年株式会社虫制作《铁臂阿童木》赛璐珞及原画

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

槽点四:辩证法告诉我们,雨后不仅有泥石流居然还有春笋?

在电视动画领域滥用有限动画的做法,从一开始就被动画人们绑定了“劣质”“廉价”等印象,以至于曾制作出第一部有限动画的查克·琼斯都忍不住吐槽汉纳-巴贝拉公司出品的电视动画是“带图示的广播”。但正如唯物辩证法指出的量变产生质变、矛盾对立统一,在电视动画长年累月的大浪淘沙下,竟也催生出了一些有限动画的新发展。

1966年,东映公司看到了《铁臂阿童木》的巨大成功,推出了漫画改编的动画电影《人造人009》。该片的制作水准和画面质量远远不及《铁臂阿童木》,但随着不断推出的续集和翻拍,“人造人009”被成功打造成一个系列品牌,在美国掀起了“日本漫画”的热潮。

 人造人009.jpg

1968年东映公司《人造人009》截图

1966年,东映推出的另一部78集的彩色动画片《海底少年》,成为首部在英国大热的日本动画。从此,日本的电视动画在制作需求大、投资预算少的情况下,发展出了一套角色造型与特效突出、背景华丽、动作设计简单、大量借鉴漫画语言表达叙事的有限动画方法,形成了日式动画的独特风格,逐渐打开了西方市场。

2000年《犬夜叉》,赛璐珞.jpg

2000年《犬夜叉》,背景.jpg

2000年SUNRISE《犬夜叉》赛璐珞及背景

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

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导演徐景达、马克宣拍摄了《三个和尚》,该片将有限动画的艺术思想与民族风格相结合,人物设计造型别具一格,寥寥几笔就完全表现出了三个人物的强烈个性,动作设计幽默风趣、写意传神。这部呈现十足“中国味”的动画短片荣获诸多国内外大奖,在那个年代就像一面旗帜,坚持散发着有限动画的艺术光彩。

《三个和尚》法文版电影海报.jpg

《三个和尚》原画.jpg

1981年上海美影厂《三个和尚》设计稿及法文版海报

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

1984年到198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导演戴铁郎、范马迪、熊南清拍摄了5集《黑猫警长》。该片作为上海美影厂动画系列片的开山之作,改编自诸志祥的原著小说,通过堪称超前的剧情设计、简洁的造型和动作设计,成功塑造了深入一代人记忆的形象。

 黑猫警长.jpg

1984年上海美影厂《黑猫警长》设计稿

 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

1989年,美国漫画家马特·格勒宁(Matthew Groening)创作了动画剧集《辛普森一家》,成为首部在美国黄金时段播出长达20年的动画。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带动了电视动画史上大实验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批运用有限动画思想制作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各式各样古怪而新奇的创意。比如,1999年面世的《海绵宝宝》系列,其画风堪称既粗糙原始又荒诞前卫,但却依靠充满各种吐槽、讽刺与玩梗的“神剧本”,成为经久不衰的成功动画剧集之一。

辛普森一家.jpeg

1989年《辛普森一家》截图

06《海绵宝宝》动画赛璐璐,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png

1999年《海绵宝宝》赛璐珞及背景 

中国动漫博物馆馆藏

 

槽点五:互联网时代,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大行其道,有限动画还有用武之地吗?

随着计算机动画技术的发展,动画的制作流程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限动画不再是降低制作成本的选择。互联网时代,FLASH、PS、PAINTER、AE、3DMAX等一批软件的出现让动画制作变得更简单、传播更便利,有限动画本身具有的特点也更适应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介的传播趋势。随着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凭着兴趣与爱好加入到动画创作中来,有限动画成为他们突破专业性限制、自由表达思想、实现创意的好工具。

 图片2.png

2009年《李献计历险记》截图

 

结  语

 

有限动画中的“有限”并不是某个部分的缺失,而是一种创作条件下的创作选择。有限动画也并非劣质动画,而是一种独特的风格化。尽管随着电视动画的兴起,有限动画曾被视为压缩成本的重要方法,但随着制作技术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有限动画的艺术性重新回归到人们视野中,而且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限动画正在经历着新的完善与进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卡瓦利耶(Cavalier,S.).世界动画史.ISBN 978-7-5117-1498-5

2.侯赠.有限动画角色表演对角色设计的归附统一性.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2年第9期98-100

3.许建康、秦洪扬.新媒体观影方式下有限动画艺术特征分析. 《电影文学》 2019年第18期120-122

4.陈曦.有限动画风格探讨. 《色彩》 2019年第2期88-88

5.任姗.浅谈日本电视有限动画技术. 《当代电视》 2015年第1期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