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上午,中国动漫博物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观众——来自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孤残朋友们,为他们带来了一次难忘的动漫之旅。我们借助动漫的力量架起了一座无障碍的桥梁,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爱与包容的暖心故事。
为方便残障人士入馆参观,我们开启了无障碍绿色通道,并由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动线指引和秩序维护,确保每一位特殊观众都能在安全舒心的环境中畅游动漫世界。用细致入微的关怀,更好地实现文化共享。
中国动漫博物馆宣教员用亲切通俗的语言,为特殊观众进行讲解,引导着他们沉浸式了解中国动漫百年发展史。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社工科王文婧提道,他们都很期待本次动漫博物馆之行。大家在展厅里寻找童年回忆,看到《葫芦兄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熟悉的动画,便开心地指给同伴看,还不约而同唱起了《黑猫警长》的主题曲。
他们也格外认真地聆听宣教员生动的讲解,进行积极的回应:当听到宣教员揭秘动画制作的原理,是怎样一步步实现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空间感的蜕变时,他们发出阵阵恍然大悟的“哦——”
得知此前他们集体观看了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宣教员又在展柜前讲解了《哪吒2》中致敬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哪吒闹海》的细节,让他们听得聚精会神,与脑海里的电影画面“对号入座”,纷纷点头称是。
面对宣教员抛出的问题,他们也大声地回答:
——“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动画师是怎么做动画的?”
——“用手画!”
“七八十年前诞生的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头上有三根头发的小孩,叫什么名字呢?”
——“三毛!”
——“知道《大闹天宫》动画上下集一共画了多少画稿吗?”
——“几万张?”
——“十五万张!”
——“哇!这么多!”
在宣教员的帮助和演示下,他们体验了互动展项,一会化身孙悟空,手拿“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的熊熊烈火;一会化身动画师,转动旋钮调焦,让《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呈现水墨晕染的效果;还在游戏展区测试掌纹,看看自己会变成哪个游戏角色……
不少特殊观众都在临走前依依不舍地表示“这个博物馆特别好玩,下次还想来。” 为特殊人群带来难忘的体验,也是中国动漫博物馆践行“动漫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写照。
就在几天前,经政府及社会推荐、走访调研、专家评审等环节,第五届杭州市民日“金城标奖”体验点名单公布,中国动漫博物馆榜上有名。
作为被推选出来的“金城标”,中国动漫博物馆将持续完善文化惠民服务体系,用科技赋能人文关怀,为广大市民朋友们带来美好的体验。我们期待与更多社会力量携手,用动漫搭建更多理解与共情的桥梁,让优秀文化惠及更多群体。